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慈善

扁豆炖饭 温暖异乡人的心

哈芝节前两天,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和外劳作家协会合作,准备应节的家乡菜扁豆炖饭,送入私人宿舍。志工和孟加拉客工把握时间文化交流,也一解客工连续两年哈芝节无法回家的乡愁。



哈芝节前两天的傍晚,经过两个小时的烹煮,热腾腾的扁豆炖饭终于煮成。 (摄 / 黄建兴)

新加坡是个美食天堂,多元的饮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相互融合。百年来,来自马来群岛、阿拉伯、南亚、中国、欧洲等的商船带着货品和各自的饮食习惯前来,部分移民开始世代定居,形成狮城现今多元丰富的美食风味。

在新加坡著名风景区「小印度」(Little India)的深处,有着以孟加拉餐厅和商店为主的小型社区,是孟加拉籍客工的聚集之地。沿着德斯加路(Desker road)和罗拔士巷(Roberts Lane)两旁,店铺招牌写的不是淡米尔文,而是孟加拉文(Bengali script),可被称为新加坡的「迷你孟加拉」。

7月18日星期天下午,热爱烹饪的赛夫(Syful Sultan)和德洛伐(Delovar)来到「孟加拉广场」(Bangla square)旁的小商店,购买熟悉的家乡食材。赛夫说:「疫情前,我们经常来这里买食材,便宜、新鲜又地道。」跟往常不同的,除了社交距离和脸上的口罩,还有慈济志工的陪伴。

志工的任务很简单,即是陪伴塞夫和德洛伐购买食材,并提供烹饪场地,一起和他们准备孟加拉必吃的应节佳肴,提供给滞留在这片土地的异乡人,提早庆祝哈芝节。


在「孟加拉广场」旁的商店招牌,写着孟加拉文和英文。 (摄 / 张津嵩)


慈济志工林杏纯陪伴塞夫(灰蓝衣)和德洛伐(红衣)前来孟加拉商店购买食材。 (摄 / 张津嵩)

异乡过节 回味家乡人情

哈芝节(Hari Raya Haji,又称Eid Adha)是全球穆斯林的第二大节日。在穆斯林人口占近九成的孟加拉,哈芝节是连假三天的大日子。过往,约十五万在新加坡打工的孟加拉客工常在这期间返乡过节。

碍于疫情,他们今年第二次在异乡过节,难免会想念「扁豆炖饭」(Kichuri)这道过节必吃佳肴。扁豆炖饭含十多种蔬菜、豆类和香料,是南亚地区的传统食物。赛夫笑着忆述:「在孟加拉,我们一家人常在雨天烹煮这道菜来暖暖身体。」

塞夫和德洛伐住在一家私人宿舍,和一般宿舍客工不同,他们可以自由行动。疫情前,他们经常在宿舍厨房烹煮家乡菜,解乡愁。但如今的聚会人数限制,让他们难在宿舍大展身手。

三十来岁的他们,在室友扎基尔(Zakir Hossain Khokan)的引介下,认识了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扎基尔是公益组织「外劳作家协会」(Migrant Writers of Singapore)和「一袋一书」(One Bag One Book)的创办人,经常透过艺文活动来关心这座岛屿的同乡。

合办活动 拉近彼此距离

2020年12月,扎基尔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的书展结识了该中心的经理林杏纯。两人一拍即合,期望透过举办各类活动来拉近本地居民和客工朋友的距离。

事实上,外劳作家协会的成员不仅涵盖各国写作人,本地写作人也经常透过文学和客工朋友、家庭帮佣等族群交流。新冠疫情不仅让新加坡人注意到了过往看不见的客工朋友,更浮现了宿舍客工的心理健康议题。于是,心理健康议题成了青年中心和外劳作家协会今年的合作重点。

扎基尔分享了去年自己在长达两个月的阻断措施期间,亲眼目睹的经历。 「在十二人居住的房间里,我发现室友的行为举止改变了!有的开始抓狂、挑衅,有的变得安静,不愿分享自己的感受。不仅如此,有的半夜醒来祈祷,甚至流泪。」

扎基尔了解这是环境所给予的无形压力,需要疏导。他于是透过「一袋一书」的平台,举办线上静坐和运动课程。课程的极佳回响鼓舞了他于4月假青年中心,举办了首届针对客工等群体的「心理卫生日」。


林杏纯结识扎基尔后,一拍即合,决定举办各类关注客工与本地居民的心理健康相关活动。 (摄 / 黄建兴)


顾及食品卫生,塞夫(中)和德洛伐(右)做足准备,由叶仁晖(左)充当主厨。 (摄 / 黄建兴)

三人合力 边做菜边交流

6月中旬,随着防疫措施的放宽,林杏纯主动地询问扎基尔:「能够为客工朋友多做些什么?」扎基尔于是提议,趁着哈芝节的来临,烹饪传统佳肴送往宿舍,好让室友能够稍微感受佳节气氛。

为了寻找合适的烹煮场地,林杏纯联络上认识多年的伙伴叶仁晖,商借他所经营的咖啡厅。大伙儿带着食材来到咖啡厅,开始洗洗切切,一边做菜,一边交流各自的拿手好菜、祖传酱料秘方等心得,笑声不绝于耳。透过食物,陌生人顿时成了好搭档。

顾及食品卫生,三位男厨师不仅穿上围裙,也戴上头巾和口罩。拥有食品店执照的叶仁晖充当大厨,在赛夫和德洛伐的「使唤」下,共同完成十五人份的炖饭。


晚上九点半,客工带着热腾腾的佳肴进入私人宿舍。 (摄 / 戴小庆)


大伙儿在睡房席地而坐,大快朵颐,感受哈芝节的气氛。 (扎基尔提供)

体恤客工 以食物为媒介

「太妙了!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种『文化交流』。」经历两小时的用心,许久未下厨的赛夫脸上充满着满足感。

喜爱阅读的扎基尔认为,新加坡本是移民社会,过去的移民饮食,成了现今的新加坡饮食。如今,来自孟加拉、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地客工朋友不仅为新加坡付出了劳力,也丰富了这片土地的饮食。 「我们应该让社区民众认识这些食物,希望可以打开大家的眼界。」

热爱研究异国食谱的林杏纯,虽然仅能在旁观察,闻着各类香料所散发芬芳,也忍不住回家欲欲一试这道新菜肴。她表示,她和扎基尔拥有共同的目标,即是举办客工朋友需要的活动,而不是主办方想举办的活动。这道扁豆炖饭,也是客工朋友梦寐以求的。

原本和客工朋友毫无交集的林杏纯,经历一年多的了解,逐渐同理客工朋友的处境。她说:「虽然新加坡客工的待遇比其他国家来得好,但所谓的差异对待仍是存在的。」她举例,大部分客工朋友坐在罗里后方上下班,无法像一般人系上安全带保护自己,「这些小细节告诉我们,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

晚上九点半,热腾腾的美食送到了私人宿舍的大门。扎基尔、塞夫和德洛伐呼朋唤友,赶紧把食物端进宿舍。路灯和宿舍走廊的灯照亮了漆黑的夜晚。

不久,大伙儿在睡房席地而坐,大快朵颐。在哈芝节的前两天,一盘盘扁豆炖饭,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