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找了一份办公室的工作,周末很空闲的,就在巴刹与一群朋友聊天、喝咖啡,出去旅游聚会,让人感觉很无聊。” 76岁的何苏妹分享自己退休后的日常。
2004年底南亚海啸,夺走了近三十万人的生命,当时的新加坡慈济为南亚海啸赈灾募款。
“那时路过(当年位于牛车水的慈济义诊中心),看到在募款,当天又下着毛毛雨,就停下脚步站在对面。正好遇到一位同事,就跟她走了进去捐款,然后成为了会员。” 谈起与慈济结缘的初始印象,何苏妹侃侃而谈。也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开启了一段善缘,让她的退休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其实早在马来西亚姑姑家便看到《慈济道侣》(注1),那时候就了解台湾慈济的出家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如何做好事的。” 透过早期的出版物,何苏妹慢慢地了解慈济,更被证严上人的言行所触动。
然而,当时由于小贩生意忙碌,何苏妹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慈济。即使后来找了一份办公室工作,每天朝九晚五,可是路过慈济义诊中心,看到志工整齐划一的装束,便心生敬畏而怯步。
成为慈济会员半年,何苏妹每月坚持去义诊中心捐款。当时义诊中心成立之初,人手不够,加上前来就诊的广东阿嬷比较多,在一次缴交会员款时,负责接待的志工林德诚问她:“你会说广东话吗?” 何苏妹爽快地回应:“会啊!”
正是这样的机缘,何苏妹从会员转而投入志工行列。周末时,只要有时间,何苏妹便到义诊中心帮忙,发挥自己广东话的语言优势。
风雨兼程 十年坚持耕福田
十多年前卸下小贩生意后,何苏妹的生活主要依靠积蓄和孩子不定期的生活费。如今,独居在政府组屋里的她,屋子干净明亮,犹如她给人的感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房一厅的住所,竟然有一间是南区红山大牌136环保点的“起源地”。(相关报导:环保推动再添新力量 新加坡中一互爱环保点起跑)
“做环保,也是上人的理念,上人让我们做,让我们保护地球。我们做的话,不是为了卖回收物的钱,而是要教育每一个人,尽量减少垃圾,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何苏妹认真地道出自己坚持做环保的初衷。
2006年,何苏妹跟随新加坡人医会前往台湾花莲静思精舍,聆听证严上人开示环保理念,并参观了慈济内湖环保站。“看到环保站的老菩萨,年纪很大了,腰都弯了,还在那里做,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何苏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回来新加坡后,何苏妹每月会把收集好的报纸和回收物运去牛车水义诊中心(注2)。随着回收量越来越多,每次运送都很吃力,志工邱建义等人便提议何苏妹可以在住家楼下“成立”一个环保点,方便进行统一回收,再请回收商直接到点运载,因此促成了每月第二个星期天,都有环保回收活动。
很多事情往往没有预想中的顺利。“那时候电梯不能直达四楼的家,电梯只停在单数楼层,所以只能将物品运到五楼,然后再搬到四楼的家里,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师兄每个月都需要将重重的环保看板搬上搬下,特别辛苦,看着也很心疼。” 何苏妹道出当年无奈的处境。
顾及年长者的方便,何苏妹从开始环保至今,始终会挨家挨户去收集回收物。随着年纪增长,行动也大不如前,何苏妹的坚持无不让人怜惜。她却道出了原委:“附近大多都是老人家,不好为难他们亲自拿下来,尤其是人家留给你,你不去拿,会比较尴尬。”
由于环保点的善后作业特别多,加上没有足够人手帮忙,对高龄的何苏妹而言,这些清洁工作不免吃力。她却淡淡地回应说:“大家都走掉了,谁来做?你走,我也走,剩下的那些没人来做。这样的烦恼起初会有,后来就觉得,自己不做的话,其他人也会跟着懈怠,所以自己坚持做,毕竟也算是一种修行。”
对于何苏妹十余年的环保路程,志工陈由兴感慨道:“她这个年龄,还这样努力地去做(环保),让我最为佩服。有时候她的脚疼或者生病什么的,依旧坚持。即使下雨天,都是拿着塑料袋,简单的裁剪一下作为雨衣,继续做事。上人所说的‘甘愿做,欢喜受’,在她的身上真的是看到了这一点。”
一份坚持 开启生活新面貌
除了环保,近五年来何苏妹每天坚持五点起床参与“晨钟起.薰法香”,聆听证严上人开示。“刚开始的时候起床很困难,因为太早,睡不够。现在养成习惯了,晚上九点睡觉,第二天早上五点就能准时起床了。”何苏妹分享自己早起的经历。此外,她每周也会抽出两天在佛教慈济义诊中心服务,关怀和陪伴求诊病患。
一连串的活动参与和付出,让何苏妹的生活变得充实。尽管已是高龄长者,但是她却始终不忘“有愿就有力”的信念。正如她所言:“时间安排在于自己,懈怠也是自己的选择。” 简短一句话,掷地有声。
“其实真的感谢孩子把我‘布施’出来,因为我的幼孙还在念小学,有时候还是需要人去照顾。” 何苏妹感恩家人对自己的支持。
有了家人的支持,何苏妹更有信心参与慈济活动。十多年来的慈济道路,让她的生活和思想都在潜移默化的转变中。环保活动的参与,让原本生活节俭的她变得更加懂得理性消费。购买东西会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购买;处理物品时,会再三思考是否还可以用作他处;甚至节约使用水电。这也是因为她心中牢记证严上人的话:“要爱护地球,地球干净我们才健康。”
“十多年来,听了上人的开示,脾气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会因为一点点事情就着急、发脾气。尤其是在人群中(与人相处时),更加不能随便发脾气,我们要结好缘,要不然就会容易得罪别人,自己也就少一个朋友。” 这是何苏妹认为自己最大的转变。
“因为上人说,如果你在发脾气,就好比发疯。习气需要我们自己去改,不要讲粗话和不好的话”。何苏妹也体会到这样的转变给她带来影响,让她在募捐会员、邀请邻居参与环保活动等,变得更轻松。
十年慈济路,让何苏妹了悟人生无常:“以后很难讲,如果有病痛了,即使想做也没有精力去做了。” 人间菩萨道,不在远处,就在当下每一天,“趁现在健康,能付出一天就多付一天,继续在慈济道路上走下去,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坚持每一天。”
注1:1986年9月,慈济文化志业中心创刊《慈济道侣》半月刊,旨在报道全球慈济志工投入志业的大爱情怀与心地风光。2004年3月16日起,併入《慈济》月刊,从报纸型刊物转为杂志形态,同时,慈济人文志业定期出版《慈济道侣业书》,以新面貌服务读者。
注2:牛车水慈济义诊中心成立于2004年8月1日,由当时的卫生部长许文远主持启用仪式,掀开新加坡慈济医疗志业的新篇章。随着慈济在牛车水的旧会所于2007年底回归业主,此义诊中心的服务暂告一段落。2008年11月,慈济义诊中心迁至红山社区,提供更多的服务,延续守护生命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