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一生中,能像高僧玄奘到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一样,来一次“壮游”?
2018年新加坡慈济25周年庆,也适逢台湾《经典》杂志创刊20周年。新加坡慈济在大爱人文馆举办志业成果展,也邀请了《经典》前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经典・壮游・20年〉摄影展和两场人文讲座。
《经典》杂志摄影召集人安培淂(Alberto Buzzola)及副总编辑陈世慧分别于9月8日及9日在人文讲座上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壮游点滴。
“周游”亚洲 为时代作见证
9月8日的夜空下,大爱人文馆的草地上,安培淂主讲“一个意大利摄影师的亚洲印象:台湾、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他以新加坡为“起跑点”,以照片带领听众“周游”亚洲,分享一张张摄受人心的照片,有些甚至是他未发表的摄影作品。
“当我在准备一项任务时,我可能会因为之前的经验而在脑海里有些画面;来到现场时,我会将之前的一切抛在脑后,然后面对眼前真实的、变化的一面,这也许不是意料中的画面。”
安培淂也和大家分享编辑团队的力量:“编辑部会指出照片中一些需要改进的部分,需要学习接受适当的批评,因为有时候身入其境无法跳脱框架,听听身边人的意见能让报导更具真实性。跳脱思维、归零、觉察力都是经验的累积,此外,诚正信实也很重要。”
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四年的萧丽玮,在出勤考察及报导时,会力求突出主题、体现特色而造成限制,无法跳出框架思考。然而,经由安培淂的分享,她有了新的体悟:“要准备好、预设报导角度,还要有弹性及空间去接受临场变化。在采访报导时,对于事情要有所保留并去思考。”
志工郑秀香分享她第一次阅读《经典》杂志的心得,首先是被一张一张精彩的摄影作品所吸引,再细读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专题报导后,令她十分赞叹。她以《郑和下西洋》报导为例,在阅读书中内容时,仿佛自己在航海行程中,探索一个又一个港口。她分享证严上人对人文志业的慈示:“为时代作见证,为人类写历史”,这句话让她有了推广《经典》杂志的使命感。
溯源之旅 一场小小的壮游
什么是壮游?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翌日傍晚七时,陈世慧以主题“从‘川流台湾’,谈《经典》壮游20年”,分享一路走来的收获以及对“壮游”的体会。
她说:“其实生命中所有的波折,它除了是养分之外,它也是让你变得有趣、丰富、不单调的元素。在台湾,我常常听很多师兄师姐分享,他们有些是很有福报的企业家,可是也有很多升斗小民,也有很多低层的师兄师姐。有的失婚、有的曾经是赌徒,也有的曾经被毒品所控制,各式各样的师兄师姐都有,可是我觉得他们好珍贵哦!他们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非常珍贵。只要你完成它(生命故事),这个就是壮游。”
在制作《川流台湾》专题报导中,让陈世慧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秀姑峦溪的溯源之旅。为了能爬上高山,她事前每天跑五千公尺的训练,并在台湾一座小雪山上跑半程马拉松。“我们人生有大的壮游,也有小的壮游,那次的小雪山就是我个人的小壮游。”
她分享说,为了追溯秀姑峦溪的源头,探源队伍从台湾东埔经八通关古道,穿越中央山脉到花莲,经过封山区域,沿途中饱受不知名的昆虫和水蛭叮咬至鲜血淋漓。历经九天惊险的行程后,找到的源头竟然出乎意料之外……
“我原以为的源头是很澎湃的水,或者是涓涓细流,可是没想到最后找到的是这样的(一条极其细微的壁缝):凝视它一分钟才有一滴水流出来。原来源头是长这样子,太不可思议了!”陈世慧突破种种阻碍,完成秀姑峦溪的探源之旅,一路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我听过一句话,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你花时间去寻找,那我觉得秀姑峦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从事媒体工作的徐伏钢,非常欣赏《经典》杂志。他说:“我觉得新加坡很多媒体工作者、写作人,或者是从事摄影创作的人都应该去看看《经典》杂志,我觉得每次去翻阅《经典》杂志的时候,它都给我很多启发,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写作人,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家,应该去追寻什么东西,创作什么东西?”
有一位诗人曾对徐伏钢说,摄影家要做时代的见证人,要拍“社会的广角镜”,听了讲座后,他觉得还要做一个文明建设的推动者。《经典》杂志也提供摄影界很重要的启发,“如果只是拍一些花、草、鱼、鸟或美丽的风光,我觉得这个还不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关注这个世界、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我们的大自然,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徐伏钢认为今后大爱人文馆可以举办更多类似的讲座和分享会,吸引新加坡年轻人、写作人和摄影爱好者,围绕《经典》杂志摄影作品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