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的对与错,也许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内心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在慈济世界里,常听的一句话是:对的事,做就对了!然而,“如何确定做的事是对的呢?”这个疑问一直在志工郭梅桂的心里。
41岁的郭梅桂是美发师,她用自己擅长的技能经营“住家式”发廊事业。她住在如切坊(Joo Chiat Place),这里有别于一般人对新加坡组屋林立的印象,反而是一排排处在安静小巷里的三层店屋。
访问在她家进行,按了门铃等待时,屋内传来一种机器发出的嘈杂声,基于她的工作性质,以为她正为顾客吹头发。当她开门迎接时,手里提着一个吸尘机,脸上薄施脂粉的她说:“师姐好,因为刚刚做完一个预约,所以要吸尘。”
踏进门口,井然有序的发廊摆设一目了然。小型的住家式发廊,眼前只有两面发廊专用镜子和椅子。一旁是两张沙发椅、桌几和电视。这里既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一般家庭作为交流空间的客厅。
她一直以为 以前做的事都是对的
从小的家庭教育,让郭梅桂一直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顾虑别人的感受。当时,她的想法是爱自己的人是自私的。婚前,她抱着“一切以他人为优先”的心态经营情感关系。婚后,亦如此。
“对人好,也未必受到人的肯定”“为什么一直这样做,还是被人嫌弃?”她一直不停地付出,并没有获得枕边人的认可,反而让对方予取予求,将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她,也只是想获得尊重,却往往事与愿违。
感情生活的不幸、不顺、不公,导致她选择自残发泄内心的痛苦。思及往日种种,她伸出左手,指着手臂下端的伤痕娓娓道来:“我从厨房拿剪刀这样插,三个洞,然后血就这样喷。坦白说,刺下去的时候,皮肉不痛,心里痛,眼泪完全不能控制地流,噼里啪啦地流。在救伤车里,护士一直问我为什么哭,一直安慰我。”
发生这件事后,她记得当时还是慈济马六甲分会职工的妹妹,赠送她一本台湾志工林幸惠的著作《做就对》。这本书,促使她去思考“何谓对的事?” 因为,她依然认为,以前做的事,都是对的。
为了寻找人生各种问题的答案,为了要走出痛苦,那本书她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但是就是看不懂,因为迷茫嘛!你的那个脑都block 了!整本书看完都不明白,我相信里面有答案,可是就是找不到。”
尽管看不懂书中的道理,简单的三个字,她却记住了,“至少,我记得那个书名,做就对。”
说得千万遍 不如亲自做一遍
确实,她开始“做”了。2009年,她踏入静思堂,成为了慈济会员,中间过了多年才回来当志工。如今是一名见习志工的她,积极参与读书会、慈济资源回收日和访视工作。
她开始走出家庭,走出她口中所谓的“小爱”。“认识老公后,我身边没有朋友,这就是小爱咯!”
每次去环保,郭梅桂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我有跟他们讲为什么要去慈济。因为,他们要学,我要改。”她希望孩子“做中学,学中觉,觉中悟”,她非常认同证严上人教导的这句话。
“孩子现在放假,每天我都叫他们抹灰尘,女儿连续抹几天柜子,有一天她跟我讲:“妈咪,不要弄乱那边的东西啊!我说:很好,学到了!因为你做,你就知道不要人家弄乱!”母亲的教育,孩子的反馈,恰似静思语“话说得千万遍,不如亲自做一遍”的见证。
郭梅桂记得参与两次环保活动后,女儿突然问她:“Why you always come here you so happy?”孩子突然冒出的一句话,莫名戳中她的内心。没想到,自己散发出来的快乐能量,孩子感受得到。
一切选择 在于自己
在慈济世界里,“竹筒”对慈济人而言,并不陌生。而在郭梅桂的发廊里,就摆放着几支竹筒,“对我来说,竹筒是一种修行,因为你每天都要放,在放的时候是发愿,祝福自己也祝福别人。当有顾客好奇问起竹筒时,我就趁机说慈济。”
一般发廊都有各类时尚杂志、发型刊物和漫画供顾客消磨时间。而在郭梅桂的发廊里,小小的木架子上只有慈济月刊和静思语。“我希望顾客坐下来的时候,会看到一些静思语,有时候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其中一句会对他们有所帮助。然后,也希望让他们趁机问我这是什么东西,那我就有话题开始跟他们讲慈济。”
无论是介绍慈济或招募会员,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挑战,有人接受,也有人反弹。无可否认,郭梅桂也曾为此而担忧。“每个人都会给你不一样的问题——接受、不接受,或者态度的问题等等,当我开始要说慈济的时候,我都会准备好四神汤——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她坦言:“之前曾经担心介绍慈济会不会有顾客不再回来,确实是有的!当时我会害怕,担心影响生意,然后就想到‘做对了,就对了’。我又不是逼你,只是一种分享,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快乐或痛苦;执着或放下,选择都在于自己。”
有了一段人生经历之后,郭梅桂明白:快乐或痛苦;执着或放下,选择都在于自己。“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受害者,也可以选择走出困境。”
或许也有不少人如郭梅桂一样,质疑过有多少人真正做到知足?之前,她总是埋怨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很多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我身上?我觉得自己很苦,我真的觉得我很苦。”
就在她参与访视的过程中,她渐渐体会到:“我觉得更多人比我更苦。只要你踏出去做访视,看到更多的苦,我们的苦真的谈不上。”
如果当初没有跨出那一步,又如何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呢?她感慨地说:“如果我没有这条路(成为慈济志工)让我走出去,我就真的会更忧郁……”
跌跌撞撞一路走来,郭梅桂不再埋怨,时时自我反省,正如她所言:“修行不是你不会犯错,而是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做错了,知道忏悔。”
面对无法预知的人生前方路,她深信:“天黑了,也会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