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综合

用心促和 人文展览耕大爱

回顾过去、见证现在、展望未来,2013年慈济新加坡分会成立二十周年,执行团队与合心组员规划了一系列周年庆活动,并希望以静态成果展的形式,让志工们回溯慈济历史、温故知新;也走入人群中分享志业成果,广邀民众加入大爱行列。


SG20130603 GNA LCH 098
志工将“时光回廊”中的每件大事记,根据已排版在纸上的缩小版进行模拟配对,然后一一将之贴在墙上,拼凑成本会与新加坡这47年来的美善足迹。(摄 / 林志华)

“其实我很期待分会二十周年庆,可以承担导览志工更是莫大荣幸。”1993年慈济新加坡分会成立时就投入当志工的周净缘,二十年来仿佛随着分会一起成长,生命中的美好故事大多与慈济有关。

慈济新加坡分会走过廿年岁月,从草创初期借用宝光佛堂,到1998年底迁入牛车水社区,最终于2005年在巴西立建立了静思堂,慈济志工也从十数人增至如今的两千多人,志业也拓展到全岛各个社区。

每一个脚步艰辛而踏实;每一份付出的爱,无悔而清净,当这一路美善足迹化成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志业卷轴,即真实地呈现了狮城慈济人在本地自力更生,拓展志业的用心和努力。2013年初,执行团队与合心组员就规划了一系列周年庆活动,并希望以静态成果展的形式,让志工们回溯慈济历史、温故知新;也走入人群中分享志业成果,广邀民众加入大爱行列。

SG20121020 CUA XML 088
早在2012年年底,布展组经着手进行二十周年庆成果展的筹备与规划。为了制造出更容易收纳及实用的菩提架(志业卷轴架),团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体模型制作。(摄 / 萧明兰)

SG20130601GNA CBH 004
6月1日,为了让每位志工熟悉每张志业卷轴内容,扮演好慈济与普罗大众的桥梁,策划团队特举办导览志工说明会。(摄 / 陈碧慧)

见证现在 团队克服难

经过多方询问和场地勘察,分会最终拟于6月5日至10日,趁着新加坡中文书展的因缘,在位于岛国金融地带的新达新加坡展厅,举办“二十年志业成果展暨静思书展”。320平方米大的空间一分为二,一半作为展览区,一半作为静思书展和人文体验区。

首先启动的是人文真善美职志工团队,以《立足狮城.深耕大爱》为展览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内容规划、文案撰写、图片筛选、美编设计、送印后制等。这次展览还特别制作“时光回廊”,以1966年慈济在台湾花莲成立为时间轴起点,本会与新加坡的慈济大事记上下并列,互相映照,铺展出47年的美善足迹。

由于全球与新加坡的慈济史料庞杂,加上新加坡分会早年的史料都未数码化,团队需从一箱箱旧照片、一本本活动纪录中翻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为求史实精准、图文合一,还需核对查证。文史组职工杨嘉珮,毅然放弃两个月公定产假,在生产一个月后即归队,协助整理爬梳工作。刚加入的兼职英文编辑麦淑燕,面对不熟悉的内容也耐心地找资料,字字斟酌,完成所有文宣品、志业卷轴的翻译。

这次展区颇大,除了今年新制的一批文宣,也沿用了之前几次展览中制作的静思人文丛书灯箱、上人黑白照等。以往的志业看板的材料是中空板,与人齐高,运输和库存不易;今年改用轻薄的布卷轴,将来要运往社区展览都不成问题。

上下固定布料的铝条费用另计,布展组为了省下一半的开销,不怕麻烦地向厂家购买原装铝条,运回来自行切割,再一一组装成卷轴。不料运输途中,原装铝条在罗厘上拗弯了,大家还得设法将它压平。

开展前一个月,布展组志工几乎每个周末都来到静思堂整理和制作展品。尽管工作繁琐,但大家都甘之如饴,毫无怨言,只紧记慈济克难起家的精神,想尽办法重复利用资源,延续物命。

另一项不简单的考验,就是跟时间赛跑。分会在五月举行万人祈福会,一个月后就要举办成果展,因此都是一人多岗位,各项筹备工作同步进行。奔波于事业家业的志工们,碰面开会的机会不多,团队就善用科技,透过电邮和智能型手机程序(WhatsApp),及时互通讯息,并从云端读取文件。

总协调许振耀赞叹团队的默契:“因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彼此善解包容,就能克服时间与地理的差距,寻找配合的方针。”

SG20130602 GNA LWY 012
志工在一张张印制好的志业卷轴上下方,细心地加上铝条,让其能固定在新制作的菩提架上。(摄 / 梁婉仪)

SG20130603 GNA YZY 003
开展前一个月,布展组志工几乎每个周末都来静思堂整理和制作展品。而开展前一天(6月4日)虽是工作天,但仍有二十多位布展组志工特请假前来筹备。(摄 / 杨紫颖)

回顾过去 前人传使命

2003年分会十周年之际,曾在牛车水会所举办志业成果展。当时分会职工很少,几乎所有文宣看板制作都由不超过十个志工一肩挑起。其中,志于人文的杨淑元、林翠莲、萧明兰、李明慧和莫炳燊,十年来默默耕耘,不离人文使命。如今的二十周年志业成果展,他们五人仍是人文真善美的核心成员,率领团队如期完成68幅志业卷轴和策展工作。

展览涵盖台湾慈济四大八法,以及47年来在世界各地的人道救援和志业足迹,尤其注重在呈现新加坡慈济人耕耘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的重要事迹。一幅志业卷轴以不超过150字的中英文案,精选四、五张照片,透过人、事来印证法脉精神,并以图、文来见证慈济历史。

相较于十年前筹备展览时,因资料匮乏而只能凭借记忆来制作看板,李明慧说:“这次的资料都很齐全,因为十年来已经有很多人文真善美志工,非常用心地记录大藏经。”

李明慧说,慈济路上难免有挫折,因此要用心吸收法水,道心才能坚定,而志业成果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志工更了解慈济宗门法脉。“一些新进志工一直在做在付出,若能静下心来多了解慈济的历史和精神理念,想必能走得更踏实。”

本身工作忙碌的李明慧,在午休时仍不时拨电给职工,主动询问:“还有什么要翻译吗?”筹备期间因家业需临时出国的杨淑元、林翠莲,人在国外也关心着展览进度。

萧明兰更以“一辈子都要全力以赴的大事”承担起总协调,还兼做展览美术总监,每一幅卷轴都要经过她做最后润色、品管才送印。住在静思堂附近的她,只要当天不需兼差上班,就会把电脑搬到人文真善美职工室,从早做到晚地一起打拼。在她和同修莫炳燊的邀约下,几名美编志工勇于踏出一步,学习志业卷轴的排版。两人无私分享美编经验,边走边整队地传承。她说整个过程并非简单,“为了传达上人的精神以及慈济理念,绝对不能马虎,也因为如此的要求,卷轴做到开展前三天才完成。”

在这五人的多年陪伴和带动下,来自各个人文专业领域的年轻志工加入人文真善美团队,更在这次展览中提出了多媒体的运用。会场中除了设立“影音故事馆”,更采用“QR辨识码”,只要以智能手机读取,就能上网连接上卷轴主题的延伸故事,让其影响力和感染力都突破了一幅卷轴所能承载的讯息。

多媒体小组组长郑颖萍说:“新加坡的资讯科技发达,多数人都能随时无线上网,我们设计的二十周年庆专网采用了国外最新的‘互动型设计’(responsive design)技术,无论是手机、iPad或电脑,专网界面可以随之自动更动,丝毫不影响阅读。”

SG20130603 GNA LCH 041
由于展区颇大,今年也沿用了之前几次展览中制作的静思人文丛书灯箱、上人黑白照等,贯彻慈济克难起家的精神,重复利用资源,延续物命。(摄 / 林志华)

SG20130605 GNA YJP 150
“QR辨识码”此项多媒体科技也运用在此次展览中,民众只要以智能手机读取,就能上网连接上卷轴主题的延伸故事。(摄 / 杨嘉佩)

展望未来 传法报师恩

证严上人曾开示,每个慈济人的行仪,就是人文的展现。今年不少慈诚委员报名承担导览工作。6月1日,在导览志工说明会中,分会副执行长赵信玉感恩慈济人在接下来执行团队回台参加董事会的期间,坚守入人群说法的岗位。“执行长们虽然不在新加坡,但人人都是静思弟子,都可以是慈济的‘当家’。希望我们以和供养上人,将大爱种子撒播出去,殷勤精进报师恩。”

台下的王増峻医师听得仔细,还翻着中文导览手册,认真地说:“我看不懂中文,但回家一定要请女儿帮我翻译,这几天就好好把慈济历史都记起来。”

资深委员周净缘参加慈济二十载,本身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慈济历史。她回想来时路,一系列《渡》与《悟》的卡带,就是早年新加坡弟子吸收静思法髓的泉源。每当志工从台湾归来,都必定携带一箱箱上人的书籍与大家分享,人人都如获至宝地一读再读。

如今,只要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就可以恭听上人开示,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在手里的《慈济月刊》,她很感恩资讯科技发达所带来的便利,更欣慰见到新加坡分会的茁壮成长。

“传承是个使命,让新进志工温故知新,承先启后,了解了慈济过去的筚路蓝缕,化作今天的感动,一起发心立愿,将慈济推往无限个二十年。”挂着可爱笑脸的周净缘如此期待。

加入慈济满一年的蔡卷华说:“听着委员诉说慈济历史,从克难的竹筒岁月一直发展成国际NGO,慈济志工真是一步一脚印才走到今天。有满满的感动,不舍得上人的辛苦。”

蔡卷华怀抱着空杯子般的胸怀,认真学习,努力付出,更发愿要在社区多承担,减轻上人的负担,让上人安心。

“如果可以,我希望十年后的卅周年成果展,我可以有机会承担导览,让更多人了解慈济,接引更多人来慈济做善事和了解佛法。”蔡卷华站在志业卷轴一端,向身边的朋友,分享慈济所见所闻的感动。

这一幕摄入了相机镜头,留下动人的当下,也为十年后的今天,化作历史的见证。

SG20130608 GNA LYH 022
1993年慈济新加坡分会成立时就投入当志工的周净缘,守在“时光回廊”前,为来宾细细解说慈济过去的筚路蓝缕。(摄 / 连雅慧)

SG20130606GNA CQH 008
曾是慈青的蔡卷华,怀抱着空杯子般的胸怀,认真学习,并希望往后的成果展可以承担导览,让更多人了解慈济、佛法及做善事。(摄 / 陈清华)


延伸阅读